在中国法律中,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,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。如果债务人在此期间没有履行还款义务,债权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。然而,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,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诉讼,那么债务人可能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,主张不再承担还款责任。
需要注意的是,诉讼时效的中断和延长是可能的。例如,如果债务人在诉讼时效期间作出了部分还款,或者双方就债务问题进行了新的协商,可能会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,从而重新计算诉讼时效。此外,某些特殊情况下,如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,也可能影响诉讼时效的计算。
即使超过了诉讼时效,如果债务人自愿履行还款义务,债权人仍然可以接受还款。此外,如果债务人在诉讼时效届满后主动承认债务,债权人也可以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。
因此,单纯地认为借款到期超过诉讼时效就不用还钱了是不准确的。是否需要还钱,取决于多种因素,包括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断或延长的情况,债务人是否主动履行还款义务,以及是否有其他法律上的抗辩理由。在具体情况下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,以获得准确的法律建议。